一块幕布拉开,“铁路华工”的英文字样出现在荣誉榜中。这是美国劳工部自1988年设立荣誉堂以来,亚裔人群首次载入。现场不少华人喜极而泣:“150年了,先人的荣誉终于得到了。”
1864年,华人开始参建美国首条贯通东西的跨州铁路。这条铁路将南北战争后重生的美国真正连在了一起,为美国成为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作为修建铁路的主力,这些被后人称为“道钉”的铁路华工,却“沉默”地消失在历史大潮中。
今年4月—5月,由《广东华侨史》编修工作领导小组、广东省侨办、南方日报社联合派出的专题调研采访组,踏着被华工汗水浸润过的太平洋铁路,再寻“沉默的道钉”。
华工建造了铁路,铁路成就了美国
“你脚下所站立的地方就是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西段开始的地方……”5月初的一个清晨,美国西部的阳光打在木牌上。这里是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老火车站。记者对“沉默道钉”的追寻由此开始。
加州铁路博物馆95岁高龄的讲解员蓓蒂告诉记者,这条铁路对美国至关重要:“林肯总统一生干了两件事:一件是解决了南北问题,通过南北战争,统一了国家;另一件是解决了东西问题,修建了这条铁路,贯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。”
自此向东,驱车两小时可达小城奥本。老火车站遗址附近矗立着一座“中国苦力”雕像:头顶斗笠、身着中国服饰、高颧骨的华工推着独轮车,双眼注视着前方,前倾的身体充满了力量感。
“这条铁路是华人推进到奥本的!”奥本博物馆80岁的志愿者玛丽告诉记者,如果不是华人,铁路3年也到不了奥本。原来,以白人劳工为主的筑路队伍当时碰到了最难啃的骨头——5公里外的“布鲁默深槽”。
当年,铁路修到这里时被一座山截断,鹅卵石的山体松散易崩塌,没法修隧道。就在筑路队伍一筹莫展之际,华工来了。他们借鉴中国古代工程施工中的开山方式,硬是将山从中开出一个倒梯形的深槽。
一个半世纪过去了,这道300多米长的狭窄深槽依然完好。记者看到,深槽两边断壁与槽底呈75度往天空伸展,每次火车驶过,深槽两侧还会滚下鹅卵石。专门研究华工与太平洋铁路建设史的摄影师李炬拿起一块鹅卵石,说:“倒梯形结构的秘密就是为了不让石头砸到火车。”
华工这一创举征服了铁路公司的负责人。此后,他们被大规模招募,最后占到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筑路大军85%以上。
华工类似的创造还有很多。记者沿着铁轨走来,一路都是他们的传奇:5月,广东初夏的季节,塞拉岭上仍在飘雪,遥想华工们冒着严寒,用铁铲、锄头一点点地打穿花岗岩山体。再往前走,内华达、犹他州两地,骄阳似火,突然间,龙卷风大作,记者仿佛看到华工在烈日下拼搏的身姿……
“爆炸、雪崩、疾病,我们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华工死于这项工程。铁路公司并未统计过死者人数,也没有记录过死者姓名。”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项目负责人张少书慨叹。
然而,已故研究者、铁路华工后人赵耀贵在1870年的新闻报道中发现,从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搜集的部分华工骸骨总重量约为2万磅,相当于1200具骸骨。
这些亡者,有的被送回故里,或葬于自家祖坟,或隐于荒山义冢;有的则埋骨他乡,再难归来。
除了智慧、勤劳、坚忍,让玛丽和蓓蒂念念不忘、连连称赞的还有:华工们赚着比白人低廉得多的工资,却干着攀山开路等最苦最难的工作,毫无怨言……
“这一点,我们美国人应该永远铭记”,在犹他州金色道钉博物馆,讲解员亨利指着一幅油画对记者说。这幅油画的主角是两名修建铁路的工人,其中一名就是华工。油画下方写着:“我们建造了铁路,铁路成就了美国。”
许多华工终生未归,妻子素未谋面
“你不是说去杂货店买东西吗,怎么一走就是70年?!”比尔的中国奶奶望着时隔70年才从美国返乡的丈夫,泪流满面。
记者在洛杉矶华美博物馆采访时,78岁的比尔动情地讲述祖父母漫长的等待与辛酸:他的曾祖父前往美国修筑铁路,在一次爆破事故中去世。爷爷闻讯后匆匆离家,去了大洋彼岸的“杂货店”,为了实现曾祖父未竟的“金山梦”。归来时,年已百岁的他听到妻子这句话后,安详地合上了眼。
不过,比起众多铁路华工,这位最终买到“回程票”的老人是幸运儿。因为在铁路修通后,等待华工的却是无情的《排华法案》。
1882年,美国国会正式明令禁止中国劳工入境。此后,华工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:有人想方设法远走高飞;有人为求安定,做了商人的“契纸儿子”,甚至丢弃祖姓。
几十年间,有多少父母妻儿来不了、儿子丈夫回不去。大洋两岸的人们,唯有哀叹。
但血脉亲情和深深思念将他们紧紧相连。
在外打拼的人们,省下微薄血汗钱寄回去,在家乡盖新房。而在他们的故乡,78岁老人李灼豪告诉记者,若男子到了适婚年龄仍未归,家里就会帮着找个媳妇,和公鸡拜堂;若男人很久未归,这些素未谋面的妻子就会抱养一个儿子,延续香火。
不过,几十年的不定漂泊,丝毫没有稀释他们的故土情怀。许多“金山客”带着养家富乡、报效祖国的念头,排除万难,回到故土。
陈宜禧就是其中一位。20世纪初,花甲之年的他回到故乡台山,从1906年到1920年,分三期筑成了长约133公里的新宁铁路。这条铁路,以台山县城为中心,南到斗山,西至白沙,北达江门的北街,每一寸都凝结着这位筑路华工的心血。
美国的“中国迷”誓守37座华工荒冢
“华人的丰功伟绩曾因种族歧视而被尘封。现在,美国正在修正当年的错误。”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说。如今,美国民间一些有识之士,正在努力挖掘这段历史,以此表达由衷的敬意。
5 月的拉夫洛克小城,高山荒漠,冷风习习。山脚下,37个小土丘经过百余年风沙的侵蚀,几乎被削平。附近立有一个简易的牌坊,上面写着“中国人墓地”的英文。义守此地的“中国迷”、小镇居民利维考证,这是修筑太平洋铁路华工的集体坟墓。没有墓碑、没有墓志铭,这些无名荒冢已孤独百余年。玻璃道钉
在美国政界,首位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推动决议案,终让美国国会为实施《排华法案》表示遗憾;犹他州美华协会经过数月努力,让5月10日成为跨州铁路华工纪念日。
因对铁路华工历史的共同追寻,南方日报“再寻沉默的道钉”的采访活动,也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称赞与支持:星岛日报(美西版)头版头条报道本报一行,记录本报的追寻之旅;听闻本报的到来,犹他州州长代表与旧金山市长专程在会议间隙,抽出时间接见报道团记者,后者还专门题词,感谢策划这项具有开创性的报道。
在家这边,5月20日,记者一回到广东,省侨办就组织座谈会,请记者分享采访经历。来自华工家乡——江门的代表呼吁,要将华侨历史人物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编入教材,在五邑华侨广场树立起包括华工在内的华侨人物雕塑……玻璃道钉
“太平洋铁路华工是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。”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项目另一位负责人费雪金教授说,他们将致力于还原这段历史,让中美人民都知道,中国人帮助美国实现了国家梦想,中国从前和现在对美国都很重要。
2014年5月10日,与145年前的时间一样,玻璃道钉两辆火车向蓝色的天空喷着白色的蒸汽与黑色煤烟,相向驶来,停在同样的合龙地。一枚“金色道钉”钉下,两车成功“牵手”,现场的欢呼声久久回荡……